rock_n_roll_girl_by_rocksau_pictures-d4gdsr7.jpg

這篇文包含兩部分,談我多年使用Pick的心得並分享選購重點,第二是練習Picking的方法與眉角。本來想分兩篇文章打,但深覺這兩件事情必須綁在一起說明比較清楚且有系統,所以我會穿插撰文。

 

Pick樣式百百種,對初學者來說,是一大選擇困難我認為有兩個大方向:

1、音色

2、控制

五個重點構面:

1、厚薄

2、防滑

3、尖端

4、削邊

5、大小

各種.JPG


先講最重要的厚薄,坊間概略的二分法是說,「電吉他用硬的,木吉他用軟的」,其實這沒有一定,我先來解釋一下這概念是怎麼來的…

音色面,Pick越硬聲音越硬/厚實,反之,那因為電吉他多以搖滾/快歌/樂團風為主軸,所以整體風格較木吉他"剛猛",這表現在[刷和弦]上最為明顯,用稍軟的Pick刷木吉他清脆明亮,顆粒清楚,非常適合抒情自彈自唱。

控制面,因為軟的Pick較有彈性,在彈奏觸弦時會些許延遲,那個"延遲感"在刷抒情歌和弦非常適合,但用在較多單音solo表現的搖滾電吉他,就是個災難,因為solo需要更準確的控制,延遲越多控制力較差,在飆速時較無法掌握每個點的time。

所以~大觀念上,越硬越適合電吉他,這句話是沒錯的。

 

那什麼叫做厚?什麼叫做薄呢?數據化來說,我認為0.6mm以下的叫做薄,1.0mm以上的叫做厚(這只是參考值,實際上每個人感受定義不同)。

厚薄.JPG

 

10548618_800.jpg

(這系列Pick做很厚,1.5mm以上的,因為非常厚實,聲響接近手tone,但又不失顆粒/平均感,很適合演奏爵士/藍調)

 

但我剛說了,這種二分法是很"膚淺的",實際彈奏會面臨太多考量,好比一首歌有時solo,有時刷扣,副歌剛猛、主歌柔弱…或是你希望solo可以好控制飆速度,但又不希望聲音過於直接剛硬,還是要有彈性的感覺跟中高頻?用軟Pick刷扣Punch力道顆粒太小,動態不足?

你會說,那用中間硬度的Pick就可以啦(1.0~0.6之間)…是沒錯,但"兼具"的意思反過來說就是通通不行,要硬不硬要軟不軟,彈奏沒特色,該到位不到位。

40676345_1822015427895114_4811697611700436992_n.jpg

(我個人蠻特殊的小蒐藏,三面分別三種厚度,超萬用XDDDD)

 

其實還有更多的技巧/方法可以思考/訓練…

第一、最簡單的力距觀念,改變拿Pick的位置

拿的越後面,前端的彈性越大、越軟、延遲時間越長,換言之,就是越適合抒情刷扣,拿的越前面,前端越硬,延遲時間短,音色越堅硬厚實,適合飆速/solo。如此就可以(盡量)做到,即便我拿中厚度的Pick,可以軟刷,可以硬攻(拿前面還有一個好處,做人工泛音技巧較方便)。

捏持位置.jpg

(嘗試改變捏持支點)

 

軟.jpg

(軟處多,適合刷扣、抒情、木吉他、慢歌...等)

 

硬.jpg

(尖端越硬越適合單音solo)

(個人小小主觀心得:基本上,我做場/演出多年,一直都是用中厚度的Pick(大概0.7),搭配改變捏持支點,可以應付八成以上流行歌。你會說那厚度很難做很抒情很抒情的刷扣,是沒錯,但我個人算偏愛較硬聲響,所以沒差XD,除非製作人/歌手要求,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訓練,把硬Picking練到軟tone,這就是我下面要談的…)

 

第二、訓練方法,把硬Pick練成軟tone。

用遊戲舉例,拿重型武器,攻擊力雖高,但速度無法兼具,拿輕型武器速度很快,但輸出低的可憐…我們玩Game練角,當然就是希望弄出一隻速度/攻擊兼具的王牌不是?怎麼練?

分享個我多年來訓練學生手tone的小眉角~[由軟練硬,持硬刷軟],白話就是先練速攻角,再練重型角。

 

很多學生/老師在訓練時,會直接用硬pick練電吉他,我看過很多這種吉他手,通病就是觸弦變得非常"硬派",在彈一些龐克、搖滾、金屬…等曲風時,的確紮實好聽,但若要抒情刷扣…慘不忍睹,就像全身刺青的大鬍子硬漢使勁裝可愛。

 

整個Picking/手tone/觸弦的運作牽涉到右手的三關節控制(可參此這篇文章:三關節驅動探討),穩定的節奏力道/顆粒是大肌肉(手肘),音色細節的控制在前端(手腕/手指),這三者的細膩運作需要長時間的調整,耳朵反饋,各大小肌肉不斷的記憶,重複……

初學者多半的問題是姿勢僵硬/關節控制不良,如果一開始就使用硬的Pick,較難慢慢調整三關節細膩的控制,還可能導致肌肉/神經記憶如此"硬派"的聲響,這就是為何上述的吉他手很難倒回去調整"軟的聲音",即便這些吉他玩家已是老手,有發覺聲響過硬問題,但肌肉/神經已定型,必須付出更大的成本才可能調回來。

當你對於軟Pick能控制自如,可抒情刷扣/可用力做大Punch,你就會漸漸不滿足顆粒感,想換較硬的Pick,這時神奇的事情就發生了,相較一開始用硬Pick,你的三關節更能遊刃有餘的做細節控制,穩定力道、音色更好、要硬就硬,要軟就軟。(這在我訓練學生Funk曲風的cutting技巧尤其明顯)

你可以這樣想,如果一個不會開車的人,一開始就駕駛跑車,鐵定撞個稀巴爛,因為無法駕馭油門/速度/扭力,但若先從馬力差的房車慢慢練習煞車、打檔、轉彎…熟練後再駕駛跑車,絕對會控制更好。

 

以上討論~是關於厚/薄的一些見解,但選購Pick的眉角還不只這些,其餘硬體面的設計也是大大影響手感與音色/控制

 

「防滑材質」

初學者最在意的就是[滑]這件事,Pick每次彈一彈就會飄移偏位,影響手感/音色,就算是老手,也可能因為表演彈奏太猛/動作太大,或是天生易流手汗而一直噴Pick…。其實解決滑手道理很簡單,就是增加摩擦力

坊間賣的Pick雖多半是塑膠尼龍,但有一種是表面比較粗糙,粉粉的,摩擦力比較大的,看起來通常較"消光",或是在Logo上、圖騰上做一些不同材質/凹凸,讓它摸起來略微凸起。或是更直接在Pick上做防滑材質,弄一些砂粉阿、故意做凸面阿…都有…。不過這些都"不持久",用一陣子還是會通通會變光滑。(或許勤換Pick才是最佳方法~哈哈哈~好像廢話XDDD~不過反正它也不貴)

22443107033.MAIN.jpg

(直接在Pick上做凹凸)

 

ibanez_ppa16xsgdb_grip_wizard_sand_grip_1485274857000_1312827.jpg

(表面有砂質)

在我小時候那年代練吉他,因為沒有這麼多種防滑Pick,有時會自己DIY,拿一些各種塗了會變硬的"膠"抹在Pick上增加凹凸面,也看過表演前直接塗抹在手指上讓它變粗增加摩擦力,或是把砂紙減一小塊黏在Pick…等。一般防滑Pick價位較高(多個2、3倍),如果你想省錢,可以試試看這些"古老"的方法XD

 

「尖端」

前端消的越尖利,音色相對越尖利,反之如果圓鈍鈍的,就是偏厚實的中低頻。前端尖尖的頗適合彈奏搖滾曲風,接點清楚,音色犀利無比,重點是人工泛音超好做。像一些Jazz Pick,前端就是圓潤(又超厚)到類似手Tone,彈奏溫潤的爵士/藍調非常合適。

dunlop-307-primetone-picks-3.00mm-round-tip-gypsy-jazz-django-3-pack-31-p[ekm]850x850[ekm].jpg

 

jim-dunlop-white-tortex-jazz-iii-73mm-12-pack-of-picks-guitar-plectrums-p7988-22768_image.jpg

 

「削邊」

消邊就是Pick側邊的傾斜/圓滑角度,角度越直角/越利,對彈奏的阻力會越大,如果你想彈得快,越圓滑的角度當然是越適合,但相對的會犧牲清楚顆粒分明的音色(阻力越大,顆粒越清楚)。這是一個矛盾,想速彈的人當然是越快越好,但糊糊圓圓的聲音又不夠"金屬",所以一般適合速彈用的Pick會選擇削邊圓潤,但前端尖銳的設計,截長補短。另外就是功力技術的考驗了。(如何用圓潤的削邊,彈出清楚的顆粒?練法跟厚薄意思一樣,可以先用圓一點的練,熟悉後再用直角一點的彈,或是強迫用筆直Picking的角度練速度)

22443107033.LEFT.jpg

 

削邊.JPG

 

 

削邊這裡,我繼續延伸一個Picking運作概念,理論上Picking就是用前段的尖處彈奏,而書籍或老師的"標準答案"也會教你盡量拉正拉直,保持上下都是一樣的角度(確保音色一致)。但[實際上]這是很難的,因為上下彈奏與手型的角度一定多少會偏斜,不信你拿用陣子的Pick看,磨損的角度都會往旁邊一點點,尤其越練速度的樂手這情況越明顯。

PICK磨損.jpg

(通常Pick的耗損,不會是最尖端的地方,會稍微偏一點點。PS:那片黑色的砂面是我自己黏的,目的也是防滑,而且我故意黏斜的,讓拇指吃的面積砂面比較大)

因為偏斜的彈奏在力學上是很自然的,直筆筆的觸弦雖然顆粒分明,但阻力過大不利速度。反之,斜的上下彈奏是較好飆速的,問題是~偏斜彈奏不但會犧牲顆粒,還容易造成上下的力道/音量/音色不均,這在錄音室,或是要求技術的彈奏上,是非常大的缺陷。

我建議盡量用耳朵去反饋你的聲音,修正你的角度,在偏斜與筆直間拿捏一個較平均的聲音(力道/音色),再搭配不同削邊的Pick多試試,一定會找到適合你的Pick與彈奏角度。

 

「大小」

一般標準Size Pick是水滴型的。大面積三角的,手捏持的觸面較大,安全感很夠,不容易噴掉(有些造型三邊都可以彈很方便),若你沒有要做細膩的音色控制,可穩妥妥的捏緊中間,在舞台上可以較盡情擺動右手(肘關節驅動),維持一致穩定節奏音色,所以許多Bass手喜歡用此類Pick,甚至有人直接稱這種Pick為Bass Pick。

Pick比較.jpg

(左邊是標準水滴型Pick,右邊是大三角的,接觸面積較大)

 

1501508569Dunlop_Tortex_Triangle_88mm.jpg

(這也是大三角的,但三邊尖端削的比較尖,顆粒更清楚,我彈Bass的時候喜歡用這種)

 

怪怪Pick.jpg

 

(這形狀看起來很詭異XD,但目的也是讓拇指接觸面更多,然後讓前端軟處突出,蠻適合木吉他刷扣的)

 

而面積小的呢?理論上應該比較難用?你在捏持時,會強迫"往前端"拿,若要細膩的控制音色與穩定,因為後面沒有大面積讓你"退",就只好用前端的小肌肉微調,這對電吉他手來說,是絕佳且正確的訓練,因為小,就必須拿的精、拿的穩、拿的巧、還要控制音色與速度…練久了回去拿一般pick反而快不起來,久而久之、近代速彈的搖滾吉他手反而喜歡這種小Pick。

比較.jpg

(最左邊是標準Size,右邊兩個是小片的,受近代搖滾電吉他手歡迎)

 

厚薄、防滑、尖端、削邊、大小,這五點是我挑選Pick的大重點,一路看下來你大概理解,若是二分法,把Pick功能分為「要彈快/不彈快」,那適合速彈的Pick通常是「又厚+又硬+又小+又尖+邊角圓潤+防滑手感」,不過我還是要提醒,這些標準很多時候與音色、個人風格、主觀好惡、美感…衝突,每種吉他手對速彈手感/音色的喜好還是略微不同,找出自己最順手的Pick不要被框架限制最重要。

比較圖.JPG

 

 

[本日Matal語錄]:

皮克就像按摩棒,不是只要能震動就好,要更專業的看待它

arrow
arrow

    豬蹄老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