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ne(音色),在現代音樂領域被稱為"音樂的第四元素",足見它的重要性,傳統的"音樂三元素"比較少獨立把音色拿出來說(傳統的音樂三元素~文章參考),或說一直以來都有爭議是否要將tone歸類在"元素"裡面,我想有幾個原因...
第一、在音樂開始被系統化發展時,是古典樂,當時廣泛普遍使用的樂器不多,來來去去去大概就是鋼琴、提琴、長笛、各種管樂類…等,但現今至樂器使用多樣化、曲風多元、更因為科技關係大量使用合成音效,使得"音色"這件事情越來越獲得重視。
第二、音色定義太廣泛,不易訂定標準答案。一般群眾對音色的定義,比較大塊、可辨認,好比不同樂器的詮釋,小提琴可能較哀傷、管樂較明亮精神…等,或是偏"硬體"面,比如樂器使用什麼木材、什麼弦、什麼吹嘴、什麼材質、什麼效果器…但事實上音色最終的呈現,是所有原因的結果,輕重音、拍子、使用何種音程的和聲、音階…觸弦觸鍵…等,都會決定音樂最終呈現的結果(所以才說即便用跟steve vai一樣的器材,也很難彈出他的聲音)。
(steve vai被譽為近代操控音色最出色的吉他手之一,有無數人企圖模仿他的聲響,但始終難以複製他的風格)
正因為Tone涵蓋的層面超廣,影響聽覺巨大,所以主Tone派的人更認為應該把tone歸納音樂本質之一,甚至是不是平行的四分法,是涵蓋全面的必備要素,因為它不像其他三元素可以獨立討論,而是牽一髮動全身,環環相扣(廣義而言,傳統的音樂三元素也是Tone的一種)。
(傳統音樂三元素)
(很多人認為應該要把音色並列四元素)
(主張Tone為主的人認為,所有元素互動產生的結果都屬於Tone的一種,所以"音色"才是主體)
前述提及Tone的定義太廣,所以我認為在討論Tone之前,應該要先區別「狹觀/宏觀」,我認為有三個層次:
一、不同樂器
二、樂器硬體
三、樂手觸覺
第一層次,音色是一種大塊、高辨認的聽覺,一般老百姓都可立即判斷的色彩,也就是不同樂器的音色。同樣的旋律、同一首歌,用不同的樂器演奏,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聽覺感受,你想想,如果結婚進行曲用sax吹、小提琴拉、電吉他彈…是不是差很多?情緒也完全不同。
所以說「樂器本身就是一種"曲風"」,這句話沒錯,搖滾/重金屬,就是要用電吉他彈才夠味,哀傷的曲調提琴類/弦樂器較合適,中國風用古箏/二胡…等才搭,電子就是要用超脫真實樂器聲響的合成音色…。換言之,不管你的和聲、旋律、節奏是啥,換個樂器,像不像該曲風,三分樣。
(PS:嚴謹的曲風定義當然不只換tone,細節有很多)
第二層次,該樂器本身的"硬體結構"。同樣的樂器,用什麼木材、什麼工法、什麼材質的弦、什麼體型的設計、怎麼樣的烤漆…等,這些都會大大影響樂器本身的音色,樂器便宜的幾千、貴的破百萬…關鍵差異就是這些材料/製成。
到了這階段,一般沒在研究/賞析音樂/樂器的聽眾已經較難辨認顯著差異,算是比較"狹觀的音色"。(常常我們吉他圈開玩笑,買這麼貴的效果器,用幾十萬的琴有屁用,觀眾又聽不出來,也不在乎XD)
第三層次,樂手本身的觸覺。觸覺包含很多,技巧、輕重、慣用手法、編曲/創作巧思…等,每一種控制都取決於該藝術家想傳達的獨特靈魂。情緒高昂力道加重、情緒悲傷顆粒模糊、擅長快歌的演奏技術、慣用慢歌的彈奏技巧…排列組合千變萬化。
硬體是死的,靈魂是活的,好琴可以用錢買,但藝術性是品味的累積,雖然此階段一般觀眾更難察覺其細膩變化,但卻是每個藝術家最能展現生命力、獨特性、豐富內涵的層次。樂手與樂手之間的優劣、質感、專業…亦是在此決勝負。
在樂手圈有一個講法「Tone對了,什麼都對了」。但對於Tone的掌握與認識/學習幾乎涵蓋音樂的全部,也就是說,Tone是一切,就是音樂本身,它是"音樂呈現的總和",並非單純的"獨立個體"。
舉個有趣的的例子讓大家更深入了解tone的概念以及對聽覺的影響,Cameo的Word Up,這首歌非常有名,被改編相當多次…
先來欣賞一下原曲的Word Up(融合點Funk的元素跟早期的電子風格)。
The BossHoss的Word Up(濃濃的鄉村風)
Eight Ball的Word Up(也是鄉村風,但配器跟編曲不太相同)
Gun的Word Up(帶有Grunge風的搖滾味)
Korn的Word Up(完全Korn style的改編)
Melanie B.的Word Up(科幻時尚的電子風)
The Biebers的Word Up(也是電子風,但融入更多近代的音色與復古元素)
Little Mix的Word Up(流行女團風)
Willis的Word Up(慵懶現代藍調風)
全部聽完之後,是否大開眼界呢?你喜歡哪一種?即便是完全一模一樣的歌,也可以千變萬化的翻玩。
[本日Metal語錄]:
越重視音色品味的男人,越重視做愛的質感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