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進擊的鼓手]是一部後勁非常強的電影,
我看了很多影評人很激動地寫著,
但感受應該還是沒有我切深...
因為我的身份就是那個主角(安德魯)、那個老師(費查)。
電影一開始沒有畫面,從鼓聲開始,而且是小鼓聲,
打鼓的人都知道,小鼓是鼓手該認識的[第一個聲音],
是眾多打擊樂手的起點。
從全音符、二分音符、八分音符、十六分音符...
慢慢加速、慢慢加速、慢慢加速...直到擴展整個鼓組,
電影第一幕就這樣揭開...
這部片沒有大卡司、大宣傳、絢麗特效...卻獲得2014最佳電影的美名,
也就是說就算你完全不懂爵士音樂、爵士鼓,單就一部電影欣賞而言,
它依舊是"非常好看的電影",因為導演說故事的方式太厲害。
開場序幕意義深遠,短短幾秒就表達了一個鼓手
從零,到有,到追求極致強的過程,
第二幕,老師費查出現,幾個眼神、態度、言語,
什麼都不需解釋,就可以完全明白接下來安德魯會過的生不如死。
整片的過程就是在探討[嚴師出高徒?]這五個字加個問號。
身為樂手也身為音樂教育者的我,每一幕、每一秒都刺穿我心。
關於"道"的追求,是東方人對[境界]、[哲學]的最高見解,
它超越技術、知識、智慧、是一個生活哲人實踐自我的最高層次。
看似非理性、但卻嚴謹到不行,
尤其日本這種民族,把道的哲理推向極致。
(劍道、茶道、花道...)
費查是嚴師,一絲不苟,沒有妥協,他追求的是爵士樂的極致,
窮一生心力要栽培出最偉大的樂團、樂手,
一開始觀眾可能會以為他是所謂電影裡的[壞人],
但當他憶起當年那個天才學生,不禁淚流...
被學校開除後跟安德魯闡述自己的對爵士樂的堅持(還諷刺了星巴克的假爵士文化),
[我永遠不會對我的努力道歉],這句話就代表了費查一生的道,
即便日後虎落平陽,他還是堅持教訓他學生。
安德魯是個渴望巨大成功的小夥子,
為了打鼓他克服一切困難來到最屌的音樂學院,
更如願進入費查的樂團,但沒想到人生的矛盾就從這一刻開始,
努力、再努力、不斷努力、犧牲社交、愛情、所有這年紀該有的人生,
就為了"滿足"費查的要求。
[一代宗師]電影說,[火侯過了,事情就焦],
安德魯一生追求的道,就在一場車禍中,體會到更深遠的內涵。
我不知道對一個西方人,導演"達米恩查澤雷"對道有多少認識,
但一部片講述著兩種極致的道,穿插、交織、崩裂、直至最後重疊。
2小時的起承轉合蕩氣迴腸,完全沒有浪費任何一幕。
最後一場演出,本該是被惡整的安德魯突然明白了一件事,
自己所追求的道,並沒有浪費,沒有走錯,
他真正沒想通的是"爵士音樂"一直以來真正的內涵,
即興、自由、甚至自我...當他開始跳脫"滿足老師"的框架,
鼓棒、身體、所有的共振...突然活了起來!!
劇烈的即興讓眾人傻眼叫好,鈸架突然垮了,老師上前架扶,
眼睛睜睜看著安德魯好像想起了自己講過的一句話:
[我好像都沒有真正培育出查理帕克]...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本來是崩裂的兩條道,一瞬間重疊了,節奏慢慢緩下,老師慢慢引導,
雙方的呼吸終於有了共識,直至最後剩下小鼓聲,呼應了第一幕。
從白帶、到黑帶、再把黑帶磨成白帶...
才是真正的鼓道、真正的爵士樂。
頗具禪意的收尾。
對很多人來說,這可能是部標準的"音樂勵志電影",
看完很想打鼓、看完回家立馬練鼓、看完想學爵士樂、要努力、
為了夢想犧牲、奉獻...成功巴拉巴拉之類的...
但對我來說,探討[教育、學習]的本質才是本片真正精采的地方。
嚴師到底能否培育出高徒?我想答案是接近肯定的,
安德魯沒有那些被極端磨練(或說磨難XD)的技術,
又怎可能明白[黑帶磨成白帶]的道理?
沒有瀕臨精神崩潰又怎知自己有如此浩瀚的內宇宙呢?
但反過來說,極端的要求,訓練...
是否能真正帶來學習與教育的意義、內涵?
到底查理帕克之所以吹出絕美的solo是因為壓迫?
還是終於順從自己內心的自由?
恐怕只有當事人明白。
身為每個老師,每個學生,真的都應該好好看這部片,
學習是永遠沒有盡頭的,所以學習該怎麼學習是一輩子的課題,
祝福,並感謝每個在音樂、藝術...路上持續掙扎、貢獻、付出的莫札特。
[本日Metal語錄]
你怎麼看待痛苦,就等於你怎麼看待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