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「練習」、「練琴」、「練武功」

還記得我高中時戲曲(練功夫)老師說過:

「一天不練功,自己會知道」

「二天不練功,別人已知道」

「三天不練功,大家都知道」

「四天不練功,把自己當垃圾倒」(這句是我加的…)

短短四句便道出了「功夫」這種東西就是不斷的練練練練練練練……

關於任何的知識技術問題,我歸納為兩種,一種是「理解型」,第二種是「熟練型」,理解型簡單說就是”懂了就懂了”,比如老師教你1+1=2,這種東西懂了就懂了,不太需要透過重複操作來提升技術。熟練型好比綁鞋帶,第一次媽媽教你步驟,你雖然”懂了”,但速度非常慢,所以必須常常練習,直到有一天你連鞋子都不用看就綁可以得很好。

彈吉他屬於哪一類?當然是第二種,看到這很多人會跟我說”天賦”巴拉巴拉的…,關於天才論,”在一萬小時的神奇威力”書裡有詳細的研究。即便是音樂界公認的天才莫札特也需要瘋狂的練習,如果你跟他一樣6歲前就練了3500小時的樂器,你絕對不會相差他太遠,但多數人做不到,所以就用一句”天賦異稟”給不努力的自己台階下(對~我就是做不到那個~跪)

書裡有一項很有趣的研究,作者長期追蹤”提琴手”的生涯,把成就分成3等類:

「獨奏家」(可以在交響樂團Solo,拍全身假掰海報那種等級)

「伴奏者」(不能Solo無法拍全身照,幫獨奏家伴奏的等級)

「音樂教師」(進不了交響樂團,只能教學陪練那種等級)

這三組人從小的學習過程幾乎沒有差別,資源師資都相當,但有個明顯差異,研究追蹤至20歲時,獨奏家的累積時數已達到1萬小時,伴奏者差不多是8千小時,音樂教師約4千小時…。(所以為何我不是Steve vai,而是音樂老師,懂了吧XD)

王家衛導演一語道盡功夫的真諦,「功夫即時間」,我不否認世界上有天才,你叫一個台大人跟一個木工比數學成就,當然是台大人贏,數學需要強大的”理解”,但一個台大人如果只用理解去鍛鍊木工技能,那絕對是輸慘了…

教學實務上,我的感受更強烈,笨蛋跟天才我看多了,一個聰明的孩子學吉他大概只有半年的優勢(一開始的理解階段),再笨的人只要肯努力半年後大家水平差不了多少,而且我還要告訴你一個事實,在這行最後會獲得成就的,通常不是靠天分,是努力,為何?就是一個龜兔賽跑的概念。「沒有天才冠軍,只有努力冠軍」

既然我們知道練習的重要性了,那第二個誤區就是「Do the right thing(做對的事情)跟Do the thing right(把事情做對)」。一萬小時的練習是做對的事情,無庸置疑,但絕對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效率使用這一萬個小時(十大不可不知練習樂器的要訣),懂得訣竅,事半功倍,那就是把事情做對。這邊我分享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幾個觀念給予參考…可以讓你這一萬小時更有意義。

一、先找到方法

學習新技巧分成3個階段,一技巧理解(天才這裡很快)>二肌肉記憶練習(熟練)>三運用。第一步當然是先知道方法,和弦怎麼按最省力、姿勢怎麼擺最輕鬆、指板怎麼跑才順、每種風格節奏的重點在哪、不同和弦怎麼運用不同音階…所有的專業知識都有它的眉角,你可以找書、上網查資料、問前輩、找老師…。
但我可以告訴你,很多人認為在這資訊發達的年代,網路上什麼都可以自學,但正因為資訊繁複,錯誤百出,才更顯得”專業老師”的重要性,他可以幫你去蕪存菁,明辨是非,這階段是你最該花錢的階段。

二、避免錯誤肌肉記憶

為何我說一萬小時是個誤區,教學實務上,最怕遇到錯誤肌肉記憶”太深刻”的學生,錯誤的姿勢、錯誤的運指、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理解…這種人比初學者還難教。因為身體(腦袋也是)是個很神奇的東西,一開始植入的程式(觀念,身體記憶)是最難消除的,它會影響所有後面運作的觀念…
如果用錯誤的方法自學,就很容易墮入錯誤的肌肉記憶,到時候你要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。比如打鼓,你要記得正確的聲音,並且每一次都要盡量達到那樣的音色,如此重複練習(肌肉記憶階段)才有意義,不然你練了一千次也等於沒練,最後還是花一堆時間砍掉重練。所以任何的技術、觀念,最好在第一個階段就釐清。


三、知道錯在哪裡

「在解決問題前,要先知道問題在哪?」這跟第二點意思一樣,要知道你練習哪裡出了問題,才不會墮入錯誤的肌肉記憶。比如對節拍器,它就是一個客觀的老師,絕對不會失準,所有的練習,最好都對著它,這樣你才知道哪一個音彈錯位置了。音準也是,練習唱歌,要知道哪個音沒有到,就必須借助樂器對照。那如果你自己無法察覺呢?就是找一個人在旁邊盯著,盯著盯著你節奏感音感就會提升,最後也能自己練習。(其實現在很多科技工具能幫助你,花點心思研究一下)

四、一次解決一個問題,一個課題、一個區塊

練習是漫長的折磨,其實很多人放棄不是技術問題,是心理問題,所以”練”前面加了一個”磨”字,磨著磨著就跑去滑手機了…。「切割」永遠是練習最好的信心導師,幾乎所有音樂上的問題都是”太大塊”,所以才要分段,一首歌,一個段落,一個小節,甚至一個音,而且這樣比較有成就感(這很重要)…
如果你永遠沒耐心一個一個音對付,那就會放棄,如果你學著不要一次看一首歌,一段一段練,有天就會突然發現可以彈完整首歌,然後你又會發現練歌的速度一直在提升。

五、穩定規律

人的腦袋與身體設計很有趣,你如果兩天沒吃飯,不可能一次吃六餐,但卻可以分散六餐在兩天吃,因為吸收是有限的,所有練習都一樣,沒有穩定而規律的排程,過於集中邊際效益就會持續遞減,效率就會下降。常常很多學生平日不練,上課前狂練5小時,還是彈不好,但每天彈半小時就可以練得很好…這跟運動、念書的觀念都共通。

六、讓腦袋呼吸

有時候太專注執著反而會練不好,腦袋需要呼吸,換感覺…知名速彈高手小林信一也說過,有時候瘋狂卡關,嘗試去做點別的事,過陣子再回來彈,就順了。台灣搖滾之王伍佰也講,看書可以讓你吉他彈得更好…其實這些觀念都跟上帝寫給人類的程式設定有關,人本來就是需要”呼吸”的生物,過頭,就是適得其反,揠苗助長,就是歪七扭八。
有時候我常常在觀察很多音樂大師的訪談、生活…你會發現一樣的共通點,他們會運動,有些做瑜珈皮拉提斯、有些慢跑重訓、有些游泳登山…他們很少只涉獵一種藝術,有的喜歡看畫、塗鴉、有的研究電影、寫小說...就算只專注在音樂上,偶而也玩玩其他樂器,不會只狂練自己的東西,或是多接觸自己不擅長的曲風。所以你要保持一萬小時的專注,就必須搭配更多的空間呼吸,就跟一首好歌一樣,音符中間要有休止符。





[本日Metal語錄]
練習就像每天自己寂寞且孤獨打著手槍,當你打了1萬小時…上了台自然就是性愛高手。
(請參照~世界紀錄尻王之王)

arrow
arrow

    豬蹄老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